家住临朐县山旺镇齐家庄村的曹立祯,在拆老房子时,发现了20余张清朝年间至民国时期的契约文书,其中包括地契、过继孩子的文书、兄弟分家的约定等,绵延了100余年的历史,都是他们家祖辈代代传下来的。专家表示这些资料非常珍贵,要好好保存。
字迹清晰保存完整
2月13日,记者来到曹立祯家,看到了一大卷已经泛黄的契约文书,材质有桑皮纸的,有宣纸的,还有许多布料的,其中少数边角有缺残,但多数都保存完整,字迹清晰。如此数量、形式多样的契约文书能保留至今,着实让人惊叹。
记者注意到一张清同治七年的地契,上面写有“立卖契人钟佃元因……(中间字看不清)烦人说妥,情愿将南北地西至水沟东至……卖于曹**永远为业 钱四千整当面交,分文不欠……”还有一些道光、光绪年间的地契及过继孩子、兄弟分家的契约等,自清朝年间至民国时期,绵延了至少100多年的历史,各类契约文书共有20多份。
“这些契约文书都是前几年拆老房子时发现的,我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但既然是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我就要好好保存,传承下去。”曹立祯对记者说,以前他从没有听爷爷奶奶或是父母说过这些契约文书,直到前几年拆老房子时,无意中在一个年代久远的老橱子内发现一个木头盒子,里面保存着这些东西。
见证当地民俗演变
曹立祯表示,一个家族能够完整保存下这么多的契约文书并不多见,从这些东西可以了解到当时他们家族的情况,还可以反映出当时土地买卖的情况。“这些约契文书是我家族的收藏品,就是不知道这些东西有没有研究价值。”曹立祯说。
随后,记者咨询了我市文史专家于家干,他了解后表示,曹立祯发现的自己家族的契约文书时间自清朝年间一直延续到民国时期,有100多年的历史,而且保存相对完整,这很难得。“这些资料对研究古代民俗文化、土地制度、婚俗、宗法制度都有很大的价值,尤其对研究临朐当地的地方文献也有很大的意义。”于家干说,这些契约文书见证了当地农村民俗的演变,是非常珍贵的。
同时,于家干建议曹立祯要好好保存,可以把这些契约文书用木棍卷成一卷放在木头盒子内,以防时间久了,纸纤维折断,就可以代代相传。文/图 记者 刘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