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表现如何?让我们通过票房来看一下。对于2016年的票房已经讨论得太多,截至12月19日,目前全年总票房报收437亿,预计在2016年最后12天时间里,超越去年441亿应该不成问题,不过这离年初信心满满的预估着实差得太远。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连续5年,电影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开始降温,今年第二季度以来,电影市场温度骤降,鲜有大片票房突破10亿元大关,热门影片票房收入的预期门槛也一再下调,现在5亿元就是第一道关卡。有分析师认为,这种状况或将持续到2017年,成为行业新常态。
火爆开市低迷保收
关注中国电影的影迷都知道,2016年农历新年,周星驰的《美人鱼》成为爆款,一举斩获近34亿的票房登顶票房史冠军。同时连带农历档的《澳门风云3》《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都分别创下过10亿的票房。
实际上2016年票房增长速度最快就是在2月份,2016年大年初一单日6.64亿票房的峰值记录,直接点燃整个春节档电影票房。之后进入3月份,电影票房继续升温,要知道按照以往的经验,3月份向来是平淡期。但2016年仅在3·7当天,单日院线票房总收9880万元,逼近一个亿。这也全得益于春节档、情人节档和元宵节档延续下来的观影人气。纵观今年的数据,三月份的单日票房一般都持续在3000万到5000万之间。
眼见如此火爆的开年,于是有了全年超600亿票房的说法。不过接下来却是步步崩盘,暑假档、国庆档,甚至是现在的贺岁档,票房成绩都与往年同期无法相比。以至于出现截至12月19日,全国总票房还没有超越2015年的441亿。
大片票房难破10亿元大关
12月以来,电影市场开始升温。根据猫眼票房数据统计,12月1日-12月20日,国内电影总票房收入为23.85亿元。有分析人士指出,票房回暖的主要原因是片源增多,尤其是自带热度的话题性电影上映,引发观影潮。
据《证券日报》记者不完全统计,12月份上映的电影共有41部,其中,票房超过5亿元的只有2部,分别是乐视影业发行的《长城》和光线传媒发行的《你的名字。》,仍然没有票房突破10亿元的电影。
实际上,纵观全年,票房超过10亿元的热门大片也甚是寥寥。“尤其是下半年,除了《湄公河行动》、《盗墓笔记》勉强过关,其余电影票房收入都不算理想。尤其是一些业内非常看好的电影,比如华谊兄弟的《我不是潘金莲》、《曼蒂克消亡史》,在海外市场颇受赞誉的《海洋奇缘》、《萨利机长》等电影,都是叫好不叫座,票房均未达到5亿元。”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认为,虽然年底电影总票房呈现回暖的趋势,但是对于每个电影来说,情况并不乐观。
从2010年开始,中国内地电影都在以令人咋舌的速度腾飞,连续5年,电影票房都保持在40%以上的增速。“火爆的市场也引发资本的关注,近年来,影视公司频繁并购重组,传统行业纷纷试水跨界,都想在这个市场里分一杯羹”,知名文化科技投资人曹海涛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但电影是一个专业的行业,不是砸钱就能拍出优质影片。
年内电影总票房逼近440亿元
由于上半年《美人鱼》、《疯狂动物城》等电影单片票房不菲,2016年,电影市场总体尚能维持平稳增长。猫眼票房数据显示,截止到12月20日,2016年票房收入已经达到438亿元,直逼去年总票房441亿元。
具体来看,截止到12月20日,2016年共有457部电影上映,其中,票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影片,只有9部;票房超过15亿元的影片只有2部。无论是热门大片,还是整体表现,都呈现出低迷的态势。
在业内人士看来,12月底还有圣诞节、元旦两个热门档期,今年的票房收入超越去年不成问题。“问题是,如果今年下半年票房惨淡的情况持续下去,明年整个市场可能就会出现负增长。现在必须认清形势,当务之急是让行业沉淀下来,把电影品质提升上来。”
对于电影票房增速滑坡,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曾公开表示:“中国电影市场看似下滑很大,其实今年才是真实的中国电影市场。前几年是假象,我去年就说过,只要把票房造假去掉,泡沫就戳穿了。电影连续三年40%多的增长,你觉得可能吗?经济增长6%,文化增长就算高一点,十几、二十的增长可能还是一个真实的水准。”
据中国报告大厅发布的2016-2021年中国电影行业市场需求与投资咨询报告显示,现如今电影的种类越来越多,单纯靠明星效应已经不再成为高票房筹码。比如今年好几部用小鲜肉担纲的青春片,最后都草草收场。高品质的电影质量才是观众选择电影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