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父母付出的往往是最无私的,从小把你拉扯大,全部心思都放在子女身上,没想过以后要得到什么,但是作为子女也没给父母全部,给的最多的还是子女自己的孩子和自己,看下不同年代给父母的比例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
60后的:王小姐今年45岁,在一家事业单位上班,丈夫则是一家私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按理说,我们家收入也不算少 ,但自从2010年买了一套房子后,生活一下子拮据起来了。”为了减少开支,去年开始王小姐养成了记账的习惯。前几天,王小姐翻了下2011年的账本。“儿子现在在大学读美术专业,不管是学费还是日常开销都非常大。”在王小姐的账本上看到,儿子每年学费一万元,学习材料费用每年五千元,每月生活费一千元,添置四季衣服五千元,生病花钱一千元,手机话费八百元,手机两千五百元,合计三万六百元。”和儿子的开销相比,乡下父母的开销就显得寒酸了许多。“一般每年只有中秋节和过年才能回趟老家。”王小姐说 ,回家给父母买营养品花了六百元,给父母过生日花费四百元,添置新衣物花费七百元,全年给父母的零花钱一千二百元,“这一年花在父母身上的钱才两千九百元”。看到这两项相差悬殊的开支后,王小姐感觉特别内疚。“每次给父母买衣服时,一翻看价格标签就感觉有点贵;而孩子每次跟我们要钱花时,我们都毫不犹豫地给他汇过去。”王小姐说,她的父母都年近70岁了,下一步她将会多孝敬孝敬他们 ,同时也会严格控制儿子的开支。
70后的:许小姐是城阳一家韩资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丈夫在即墨经营一家服装店。“今年服装店生意不好,他能赚三万元,我今年收入八万元左右,加起来十一万元吧。”许小姐列出了一个支出清单:孩子学音乐三千八百元+托管班三千六百元+日常消费两千六百元=一万元;生活费每月一千三百元×12个月=一万五千六百元;应酬费用(随份子、请客、送礼等)两千元;每月三次回家探望老人两百八十×三次×12个月(包括给双方父母买药、买衣服等正常消费)=一万;车贷一千五×12个月=一万八千;房贷四百×12个月=四千八;物业管理两千元左右;年底投了个小项目投了五万元,一年来家庭支出十三万元。“其实这只是现在能想得到的一些较大数额的花费,如果再加上一些平时的小开支,比如停车费、油费等,这一年的开支差不多能到十四万万元”。“算着算着就有点恼火,没想到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头来不仅没攒下钱,反而还要吃老本。”许小姐说 ,为了解燃眉之急,去年11月底她就把家里的定期存款提前取了出来。
80后的:25岁的小李2010年毕业,在一家证券公司做业务,看业绩拿工资,好的时候一个月能拿六午多,差的时候两千元左右,一年一共发了大约四万元的工资。“我的工资水平虽不高但也不低,可我一年就没攒下钱来。”小李说。小李算了算,一年来 ,他的房租每月五百元,一年是六千元;水电费 、燃气费、取暖费、网费 、锅碗瓢盆等一年下来有三千多;换了个手机两千;一年电话费近一千元;每月饭费八百左右,一年一万元;一季度换一次衣服、鞋,每次都要一千二左右,一年近四千;五一、十一回了两次家,给父母亲戚买礼品花了两千,“此外,买烟、朋友聚会等也得花三千。半年前我女朋友去了北京工作 ,我去一趟得花两千,一共过去了2次。这么一算账,一年到头没剩下五千元。”小李说,他还没买房子,照目前这个情况,想在青岛买房子,只能指望父母,“但父母都是农民,没多少存款,想买房子暂时没戏”。
小时候父母总会一直陪着你,你想买什么都会尽量买给你,为你洗衣服供你上学,提供你最好的,但是到我们要孝顺他们的时候,却发现除了在金钱上和物质上能满足他们一点上,在和他们一起呆的时间里有吗?可以说不多。看过这样一篇短的电影,故事讲述了父亲小时候对儿子的种种关爱,当儿子长大后父亲只想过年这个节日能回来陪陪自己,却每次遭到儿子的推脱,后来才得知父亲是因为生病了,才希望可以和儿子能多相处一个春节,我们在外面的时间多,陪父母的时间少,不管如何一定要抽时间回家看看父母,因为我们也不知道能陪他们过多少个春节。

